塑化剂引发“生殖系统毒害”风暴,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包括食品包装袋、保鲜膜、发胶、口红、指甲油、乳液、一次性塑料水杯、塑料手套、雨衣、鞋类、皮革类仿制品、浴室窗帘、方便面、浓汤类食品、粉末清洁用品、儿童玩具等物品中可能含有塑化剂。目前,塑化剂污染事件正在逐渐升温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。
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不孕不育专家赵颖丽主任指出:塑化剂DEHP作为一种环境荷尔蒙,有类雌激素作用,大量摄入可能干扰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,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,不仅会增大心血管疾病风险,还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、尤其会导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、女孩性早熟、儿童性别错乱等,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婴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,产生的危害更大。
塑化剂引发孕育危机:
一、 塑化剂会导致男性胎儿期生殖畸形
男性生殖器在母亲腹中时就已经形成,并且与雄性激素有着密切关系,而雄性激素中的睾酮又能够促进性腺结构的分化。塑化剂属于类雌激素,会干扰雄性激素的分泌。孕妇血液中的塑化剂DEHP浓度越高,越会干扰雄性激素的分泌,产下的男婴就有越高的风险发生隐睾、阴茎变细、肛门与生殖器距离变短、睾丸下降不全等症状。
二、 塑化剂会导致男性青春期“娘娘腔”
如果男孩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时长期或大量摄入塑化剂,可能干扰雄性激素分泌,导致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就会延迟,出现“雌性化”倾向,通俗地说就是“娘娘腔”。
三、 塑化剂导致女孩发育“性早熟”
雌激素可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,如乳房发育、子宫内膜增厚、月经周期形成等,塑化剂等环境类激素进入女童的体内,相当于过量的雌激素诱导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,就是形成“性早熟”。
四、 塑化剂导致男性不育症的发生
塑化剂是环境中“类雌激素”污染的主要源头,是导致近年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妇产医院发生的原因之一。施主任介绍到,现在男性生育能力和精子质量下降都与“类雌激素”及其类似物入侵人体有关。
赵颖丽主任提醒:想要孕育宝宝的年轻夫妻,在孕育之前最好到医院进行孕前检查,这样更有利于为宝宝提供一个最佳的孕育空间,为孕育健康宝宝打下良好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