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条来自“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董良杰”的微博引起了网友的疯狂转载和议论,其原文中提到:“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,不仅人吃,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。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。学者对饮水里的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,23个水源都有,长三角最高。另外,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,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;人体积累,后果难料……”
这一微博的发出瞬间引爆网络上的声讨,但是专家提出,微博中提到的“雌激素干扰物”:它和避孕药是两码事!很多普通民众对这类专业词汇感觉很茫然,因此把“雌激素干扰物”错误的解读成“避孕药”,事实上,雌激素干扰物并非是人们身体中含有的雌激素,更不是所谓的避孕药它更加准确的定义是“内分泌干扰物”,又称为“环境激素”。
【相关知识链接】
什么是内粉泌干扰物?专家解析:内分泌干扰物多为有机污染物,及重金属物质。常见的富含内分泌干扰物的有:
农药:大约有70%-80%属于内分泌干扰物。
塑料:其中大部分的稳定剂和增塑剂也属于内分泌干扰物。
食物:日常人们所食用的肉类、饮料、罐头等食品中也都含有内分泌干扰物。
其他:一些有机化合物如烷基酚(AP)、烷基酚聚氧乙烯醚(APE)、双酚A、邻苯二甲酸酯(PAE)、多氯联苯类(PCB)等等。
“内分泌干扰物”有怎样的害处呢?温馨提醒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的危害很大,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危害:
一.对生殖系统及生育的影响:
男性:环境雌激素对男性生殖系统影响最大,主要表现为男性雌性化,引起各种形式的雌性生殖系统发展障碍,精子数目减少乃至无精,睾丸肿瘤,性欲降低和不育症。
女性: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主要也是环境雌激素。具体表现为女孩青春期提前,子宫内膜异位发病率增加,月经周期改变等。
胎儿:致畸作用。人体妊娠时接触固醇样化学品对子代产生有害效应,如服用保胎素的妇女,其子代生殖器癌症发病率无论男女均有增加。
二、易患恶性肿瘤
1、污染与消化道癌、淋巴癌、粒细胞白血病等等有密切关系,相对危险高达6.6倍。
2.神经系统发育受影响:在神经系统的发育阶段,男性激素受化学物质影响后,生殖行为就会发生异常。
3.免疫力下降:近年来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大增加,流行病学和实验动物研究已经证明,这与环境污染和过敏有密切关系。目前所得到的初步结论是环境污染物扰乱了内分泌系统,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功能。
最后,黑龙江玛丽亚妇产医院温馨提醒:目前随着环境的破坏、饮食的污染,人们对绿色产业更加关注,所以为了吃的健康,身体健康。玛丽亚专家建议一定要慎重选择饮食,尤其是女性朋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