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下疳又称第三性病,是一种呈短链状的名字叫杜克雷嗜血杆菌的细菌(Hemop hilus ducrey)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。过去它的发病率仅次于梅毒、淋病,现在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,它已成为一种少见病,但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病例报道,尤其本病易与梅毒硬下疳及其他阴部溃疡性疾病相混淆,故本病仍不容忽视。中医学把本病与梅毒硬下疳统称为“疳疮”,认识比较模糊,但是,也有一些医家有比较明确的认识,如明代医家孙一奎指出:“商贾中野合不洁淫妓,便构此证,或疳疮,或杨梅者,皆由欲火淫炽,一旦交合不洁,为淫火冲动,肤腠开通,是以受毒。”不但认识到下疳与梅毒是两种病,而且认识到它们均由不洁性交引起,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。本病的特征是生殖器部位的溃疡和附近的淋巴结肿大,局部疼痛明显。软下疳主要是通过性交传播,即此病99%以上通过性交传染。男女之比为10∶1。一般经不洁性交2~6天的潜伏期后发病。男性患者好发于冠状沟、包皮、龟头、肛门,女性患者好发于大阴唇、小阴唇、阴蒂、尿道、子宫颈、肛门,其他部位少见。
软下疳的病原体是杜克雷嗜血杆菌,该菌为短而细的革兰氏阴性链杆菌(革兰氏染色是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,用来鉴别细菌,常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种细菌,它对诊断和治疗用药都有帮助),呈短棒状,两端圆,往往成双平行排列,无运动力,无芽孢。
软下疳的皮损特征:初起损害为炎性小丘疹,周围绕以红斑,1~2天后发展为脓疱扩大,破溃后形成多发性、凿形、坏死形,具有锯齿状潜蚀性痛性溃疡。溃疡表浅,底部有灰黄色猪油样脓苔,覆盖很多脓性分泌物,周围炎性红晕,触之柔软。下疳数目初期1~2个,因自身接种,周围可出现2~5个成簇卫星溃疡,一般经过10~60天愈合,愈合后留有瘢痕。
约有半数病例可伴发单侧(左侧多)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软下疳横痃。淋巴结肿痛,可形成单腔脓肿,有红肿热痛,波动感,即软下疳横痃,破溃后形成“鱼口”。女性患者很少形成溃疡和淋巴结炎。男性患者可因包皮长期反复发生炎症,使包皮口缩小,包皮与龟头形成粘连,不能翻转而成嵌顿包茎。也有因阴茎毁坏性溃疡侵及尿道,而致尿道狭窄,有时可同时伴有梅毒螺旋体感染或继发其他性病,如淋巴肉芽肿或腹股沟淋巴肉芽肿。
热点直击
软下疳是是什么病?是怎么传播的?
软性下疳是经典性病,也称第三性病,经性行为传染。传染性很强。该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,在贫困地区。卫生条件不良发地方更加猖狂。1971年美国报告1507例,英国1997年报告43例。
建国前,我国沿海城市及南方有很多软性下疳病人。据不完全统计。近年在广西、四川和黑龙江等省市,共发现病人500多。男性病人多于女性。
软性下疳的病原体是杜克雷氏嗜血杆菌。主要传播途径是不洁性交。病变局限于性器官。男性感染后。龟头出现溃烂,化脓和剧痛。于不洁性交后。2-3日内便出现症状开始出现小的红斑疹。不久,中心部位形成脓疱,继而破溃,形成边缘不整齐的溃疡。溃疡基底柔软。边缘有炎性红晕,触痛剧烈,渗出物可以引起自体接种。主要病灶的周围出现很多卫星病灶。3-8周后。病灶可自行消退。病灶愈合后留有明显瘢痕。
哪些表现可能是软下疳
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性传播疾病。
感染后2—7天,感染处尤以外生殖器出现炎症性斑疹或丘疹,在半天内发展成小水疱,很快变成脓疱,好发生于男性的包皮、冠状沟、龟头、包皮系带,女性则好发生于阴唇、阴蒂、尿道口、宫颈。损害也可以发生在肛门附近、手、眼睑及口唇。
随后脓疱渐扩大,2—3天后破溃,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,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,溃疡基底潮湿,覆盖灰色或黄色坏死性渗出物,如去除后可见高低不平的肉芽组织,触之软而易出血,有明显自觉痛或触痛,故称软下疳。溃疡直径大小0.5-2厘米。
由于病菌蔓延和环绕创面扩散,而出现2-5个小溃疡,呈卫星状分布,病菌可播散到远处,如手、眼睑亦可出现溃疡。
怎样区别软下疳和硬下疳
硬下疳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,是梅毒的外生殖器的早期表现。它可以单个发生。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。是一种不痛不痒的溃疡。软下疳则是由杜克雷氏嗜血杆菌引起的。可以单个或多个溃疡。同样是外生殖器的溃疡,但有明显的痛感。
软下疳可出现的变型
1.一次性软下疳。开始为典型软小疳小损害,数天内消失,2-3周后,在腹股沟处发展成典型的炎症性“横痃”。横痃呈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,伴有高热及头痛。数个淋巴结都被感染,融合成团块,中央软化破溃排脓。横痃破溃处如同鱼口,故俗称“鱼口便毒”。破溃的横痃要经过1-2个月才能形成疤痕自愈。
2.崩蚀性软下疳。开始是小溃疡,迅速发展引起广泛性组织坏死,致使外阴部破坏,有些病例常由梭状杆菌及寄生螺旋体感染所致。
3.毛囊性软下疳。多见于生殖器周围及阴毛处,很象毛囊炎,不久形成溃疡。
4.丘诊性软下疳。开始是溃疡,但以后隆起,特别是其边缘,很像二期梅毒的扁平湿疣。
5.巨大软下疳。开始为小溃疡,但迅速扩展可侵犯相当大的范围。当溃疡形成在腹股沟脓肿破溃处,则可蔓延到耻骨上区域或自家接种到大腿。
6.矮小软下疳。损害微小,象生殖器疱疹所致的糜烂,但有刀切样出血性边缘
软下疳常识
软下疳(chancroid,ulcus molle)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(hemophilus ducrey)经性交传染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。临床上以发生多发性、疼痛性阴部溃疡,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化脓及破溃为特征。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本病已较少见,近年来我国广西及四川等地发现本病。
[病因]
致病菌是杜克雷嗜血杆菌,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,呈短棒状,两端钝圆,长约1.5~2um,宽0.2um,呈纵行排列故又称链杆菌,可平行排列呈数排或呈鱼群状。多数存在于细胞外,少数见于细胞内呈团状排列。对热耐受力差,在65℃时可很快死亡,但耐寒性强,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生存。
[临床表现]
潜伏期一般2~3天,典型下疳初起呈小的炎性丘疹,迅速变成脓疱,破溃后形成圆形或卵圆形表浅溃疡,性质柔软、疼痛明显,直径约数毫米~2cm,边缘不整齐,呈穿凿性,周围有炎性红晕,溃疡底部覆以灰黄色坏死性脓苔和脓性分泌物,易出血。数目最初1~2个,可因自身接种,周围可出现2~5个成簇的卫星状溃疡。男性好发于阴茎冠状沟、包皮、龟头、肛门。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、阴唇系带、阴蒂和肛门,亦可发生于子宫颈及尿道内。约有半数患者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炎,男性多见,女性很少发生,以左侧为多,常为单侧性,约为指腹大,表面红肿热痛,有波动,可形成单腔脓肿,易破溃,流出粘稠脓汁称“鱼口”,愈后遗留瘢痕。
[诊断]
根据有不洁性交史,外生殖器出现一个或多个疼痛性溃疡,单侧腹股沟痛性横痃,破溃后形成“鱼口”;从溃疡分泌物或腹股沟淋巴结抽出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检查,可查出革兰氏阴性短棒状链杆菌,梅毒螺旋体检查及梅毒血清反应阴性即可作出诊断,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。
[治疗]
磺胺药为首选药物,可服复方新诺明每次4片每日2次,至少7日;或红霉素0.5g每日4次,共7日;亦可服四环素0.5g每日4次,共10~20日。